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四期学习成果汇报——“正心诚意方得仁”、“《论语》中的‘仁’与‘礼’”、“以经典绘青春底色”


发布时间:2022-11-25 编辑: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 作者:王欣雨、袁月、胡嘉琳 点击:[]


正心诚意方得仁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经典,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论语》的影响力,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它的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本周,我们在《宪问十四》中跟随原宪的脚步,与先贤交流,感悟仁的本质。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原宪问孔子可耻的是什么。孔子回答:“当国家有道时,做官拿俸禄;当国家无道时,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不具备的人,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做到这些是很难得的,但是不是做到了仁,我就不知道了。”在这里他请问老师关于耻的问题,什么叫耻?《了凡四训》里也记载:“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一个人有羞耻心,他便不愿意作恶,知道作恶可耻,所以他能够改过自新,直至圣贤的境界。如果一个人不知耻,那他有过错却不愿意改正。他不知耻,渐渐沦为禽兽而不自知。所以成为君子圣人,知耻心就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又没有贪欲,这样属不属于仁?孔子不承认这就是仁,仁的境界比这个高。如果一个人有克伐怨欲,那么肯定不是仁。但是,如果只是断了克伐怨欲,还不一定是仁,这是良知底线,这是人的底线。满足了底线,还未必是真正达到仁。这几种行为都是“克己”,控制自己,但人还有没有其他缺点?臆测、固执、武断绝对等等。《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更重要的是,这些都只是达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还要“己欲立而立,己欲达而达人”,一忠一恕,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做到一方面的一小部分就可以了。仁的境界,还要更上一层楼。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夫子所说仁的境界是很高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儒家讲的三达德,叫智、仁、勇,智就是智慧,仁就是仁德,勇就是勇敢。有仁的人,是个仁者,他必定有智、必定有勇。当然,反过来就不一样,有勇的人,未必是仁者;有勇的人,未必有智慧,有勇无谋。所以,仁是一个核心。有仁德的人,他必然能够见义勇为,勇敢地去承当善事,他也能成就善事。如果他没有这个勇气,当然就不能做仁者,所以仁者必定有勇。反过来,勇敢的人,可能他可以奋不顾身,可能他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但是,如果只是匹夫之勇,没有智慧的,或者是他并不是非常正义的,那个就不是仁。蕅益说:“有见地者,必有行履。有行履者,不必有见地。”故古人云:只贵见地,不问行履也。倘无行履,决非正见。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在《宪问》一文里,孔子认为,仁,是人最高精神境界的内在本质,那些达到仁爱之境的人,外在表现定会优秀。反之,最多只会表现为局部优秀。仁德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培养自己的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做坏事。如果一个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为君子,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不违背仁德。孔子认为仁德甚至比生命更宝贵:志士仁人不能因为求生损害仁德,当生命和仁德冲突时宁可杀身以成仁。行“仁”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自我的修养,即努力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养成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自己的德行、能力去帮助或影响所能影响到的任何人,也就是行善;第三个阶段就是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这个终极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影响或爱起,如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等等,从“齐家”到“治国”。第一个阶段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第二个阶段服务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努力的方向是尽量能够影响、帮助、关爱更多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日行小善,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家共同构建一个善与美的世界。

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合理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论语》中的“仁”与“礼”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千百年来,散落在褶皱的时光里,云卷云舒中历久而弥新,在鎏金岁月里熠熠生辉。教人求知,知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人明德,明思想文化道德和待人处事公德。《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

仁爱之心润古今。读《论语》,习为人处世之道,于心灵间荡涤起一片纯净。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在“仁”的思想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以“仁”为信条,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以深邃的目光洞察一切,孔子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同时强调致仁而又重德行,“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礼。孔子还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憎观念,仁者爱人,知人等观点。将仁爱奉为准绳,强调要爱护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把孝悌作为爱人的一个根本立足点,爱人的前提是孝敬父母,礼让他人。仁还包括刚、毅、木、讷。重视修养仁德,提升自我能力,坚持不懈的自觉努力,仁者安于仁道。开卷有益,读透《论语》,体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寻觅人生的真谛。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人们理应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将其作为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常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会犯上作乱,损害他人利益。要由内而外,真正达到生命自觉。从精神上安于仁,利于他人,以醇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而改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立于仁,行于义。孔子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青年学子更应充分认识到品德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变得丑陋,恶毒,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变得美丽,善良。

礼仪之光照天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要时刻重视礼对人民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礼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是一个人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理应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要求,遵从礼的规定。时时刻刻都不应违背礼的规定,万事以礼为重。礼同时也是一种心灵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便是所谓的以礼约束自己,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礼是作为行为规范的礼,是一个君子所要遵守的准则。沟通天人养生送死无疑是礼的首要价值。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训为“理”。礼既规范着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也体现着“天下有道则礼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自诸侯出”。正如朱子在解释《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一条时提及,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在这里,提到了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礼之用,和为贵。礼既包括外面所表现出的敬,又包括内心所有的和,外敬内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让。礼在人与人相处之时必不可少,让也同样。有礼无让,那还叫礼吗?再次审视自身“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无疑是四种好品质,但是如果“无礼”,就会变得劳、葸、乱、绞,算不上美行了;如果没有礼来“约束”,不知礼,原本好的德行也只能见到它的不好之处了。可见知礼、约礼的必要性。礼本于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礼。当代青年学子也应当将视、听、言、动归之于礼,并不是说只在社会礼俗中循规蹈矩,而是于约束之中见心的自由,于恭敬辞让之中见心的高明,将自己的心充斥于天地,与天地相通,“天下归仁焉”,并以义为原则,依照礼来实行。

结语

《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哲理。“仁”是本书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礼”与“仁”相辅相成。这盏思想明灯一直指引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从中汲取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听圣人畅谈人生哲学,收获心灵的安宁与静谧。不妨泡一杯香茗,用心品尝“仁”与“礼”,从《论语》中领悟人生真谛。


以经典绘青春底色

我们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青年,我们应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自身,展现当代大员工的奕奕神采。阅读《大学》,汲取优秀思想,使身心受到涵养,使灵魂受到洗涤。《大学》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发人深省。今天我将从“心诚”、“心静”、“心善”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怀诚挚之心,守做人之义。心诚是做人的根本。《大学》第一篇就告诉我们“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以及在第七篇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告诉我们:“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真诚的人始终怀抱一颗真挚的心,纵使岁月如逝,似“回不改其志”。刚升入大学时,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待之。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期间,我们应继续坚持持诚心做事,真挚待人,守人生之义。

拥静心之态,恪人生之道。心静是做事的前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大学》中不仅学会了“诚其意”,还有“正其心”,我们在这纷扰的尘世中,要学会保持一个静心的状态,无论是居幽山还是处闹市,都要平心静气,犹如静默的根系,埋藏在地底,没有枯燥与贫乏的岁月,只有蓬勃与丰富的内心。保持着那份初心和宁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这份初心,指引我们在纷扰中保持清明与纯粹;用这份宁静,浸润我们在生活中疲倦而干涩的灵魂。在大学求学期间,我们应静心自牧,静待花开。

持良善之格,拥赤子之魂。心善可助灵魂栖息。《大学》中提到,《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 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善良的品格是我们儒家思想的君子之风,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崇的人性之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善小而不为”都告诉要我们心怀善意,力做善事。小小的善意会进一步转化为大的悲悯。莫言曾言:“我们文学世界需要作家有大悲悯”,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人们有悲悯的情怀。夏雨雨人,润物无声的善良是人类社会的独特温暖与永恒光辉。善良可以让心灵不被外物束缚,始终独立自由。我们新时代的大员工,如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如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我们要始终秉持良善品格,拥抱赤子灵魂。

结语

读传统经典篇章,承优秀文化精神。青山滴翠,红花欲燃,青年的征途永远向前。诚则明,静则安,善则广。品读《大学》教给我的“心诚”、“心静”、“心善”,将是我永恒的财富。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愿我们乘《大学》之风,勇攀人生高峰!

上一条: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五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的道德修养观”、“《论语》中的立身之本”、“孔子的教育思想” 下一条: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三期学习成果汇报——“《论语》—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弘扬诚信文化,厚植诚信理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