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五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的道德修养观”、“《论语》中的立身之本”、“孔子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03 编辑: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 作者:张雨佳、袁月、王静雯 点击:[]


孔子的道德修养观

本周分享的是《论语•宪问篇》的相关内容。《论语•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在修身、为人方面的内容,涉及耻(耻辱)、仁(仁义)、志(志向)、言(说话)、行(做事)、德(道德品质)等多个层面的道德修养的讨论,同时孔子也以“品德”为标准对人们在修身为人上的言行进行了评价。

一、修己治人

夫子认为人生在世,无论做官、做事,抑或做学问,都要以做人为基础。《论语》有言:“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对子产,夫子说他是“惠人”,是有智慧才能的人。对管仲说的是“人也”,对子西,认为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人。

据说当年楚昭王欣赏夫子,想重用他,准备赏赐他七百里的封地。子西听说后,因害怕夫子取而代之,就对楚昭王进谗言。后楚昭王听信,不再封赏。夫子知道后,只好离开楚国。通过这件事,夫子认为子西做人不佳。反之,夫子对管仲的为人无比称道,因其虽官位显赫,却仍然能做到当政期间,德行高尚,处事公平,说话做事讲原则,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信服,真正做到能称为一个“人”。

这句话表达了夫子修己治人的思想观念,强调做人正直,道德清白,精神高尚,行为坦荡;提出做人要仁慈、友爱的观点,始终不忘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讲求“以德服众”,即自愿性,非强制性,以引导性为主,这和现代人权法的立法理念不谋而合。

二、知人善任

管理之要在于用人,“善用者事必兴”。《论语》有云:“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本句,夫子以如何任用孟公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孟公绰道德学问高尚,适合做赵、魏国的顾问,而不适合做滕、薛两个小国的大夫去处理琐碎的政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知人善任,说到底就是因人而用,因人制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做最合适的事。针对不同岗位用好不同性格的人。比如:学校保管、图书管理员,就需要认真细心的人;辅导员需要有爱心,有耐心,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办公室工作需要更多的协调沟通,需要有协调沟通能力的人。

识“人”慧眼,知“人”其志。我认为管理者要做到:一、要有识人的慧眼,具备识人的能力。二、要出以公正,公正胜于能力,公正赢得人心。三、要懂得“授权”,既要给予信任感,让他们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充分把才能发挥出来,又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对未来有新鲜感,压力感,并不断获得成功感,获得感。

三、君子中庸

中庸讲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厚此薄彼,是一种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一种包含大智慧的平衡。公叔文子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对说话时机的把握上。“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都是有关时机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说什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唯有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四、放下抱怨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管是人生的阅历,知识的掌握,还是财物的积赞……都存在贫与富的情况。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一般说来,达到富的过程大多都会艰辛和漫长,一旦达到了富的状态,其心理和生理上的诸多需求也都能得到满足,也都会比较珍惜,故而不骄也并非什么难事了。相对来说,处于贫的状态,时时事事都受制于贫,心理和生理上的诸多需求也长期得不到满足,加之求富之心之欲,故而就会心生怨尤。

孔子赞赏颜回,其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一般人发愁发怨的环境里,颜回安贫乐道,不尤不怨,实在值得称赞。

放下抱怨是我们向前走的第一步,无论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坦然面对,勇敢地去解决困难,当我们身处命运的浪尖时也要谦虚谨慎,这样我们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远。

结语

儒学中德行兼备、厚德载物的精神,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君子道德修养之道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仍然有巨大意义,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的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立身之本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言简意赅,意味深远,自战国成书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点点滴滴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再次读它依旧给予我们人生之启迪,而这周要分享的内容就是《论语》的入门之作——学而篇,通过学习明白立身之本在仁、在孝、在信、在学。

仁伴身,修己德。“人而不仁,则道义息”,自我修养的第一步就是仁义。自古代圣人先贤多以仁义为修身之本,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杀身成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仁义,这如巨石之重般的两个字告诉了我们人的根本在哪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现实生活中,不乏会遇到巧言令色之人,他们人前一套人后又一套,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而对付他们的方式有很多,但行之有效的是以仁义加以教化,以真诚加以感化。仁义道德的传播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不能只把它挂在嘴上,更要付诸于实践,正如《论语·雍也》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孝伴身,促和谐。“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家庭作为每一个人的原生环境可以是“芝兰之室”,也可以是“鲍鱼之肆”,当然,所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家庭如果对孝悌教育重视,那孩子可能就对敬老爱幼有更深的理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对国家而言,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

信伴身,扬新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说诚信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了。雏鸟终有一天会飞向自己的那一片天空,它要想生存必须掌握捕猎技能,而

诚信就是每一个人进入社会必要“技能”。

进入大学,我们的社交面拓宽,如果想熟练地适应就离不开真诚和诚信。应该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陌生的温暖吧,在前一段的静默期间,被财大的“红糖大叔”狠狠地感动了,女生由于特殊原因想要喝一杯红糖水,大叔让家人准备了一袋红糖,并及时送到了这个女生手中,一件小事,却让人莫名感动,这就依赖于人们之间的温暖的信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诚信赫然在列。它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样还是社会国家得以存续发展的基础。为政以德,讲求诚信,取信于民,早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认可道德传统和伦理准则。诚信在当代中国早已成为了根本价值取向,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道德原则。

学伴身,道无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介绍了不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历经千百年的洗涤,尤其显得璀璨珍贵。

特别是对于大学阶段的我们来说,空闲时间增多,有完全的自由支配个人时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它,有些人选择在宿舍的床上度过,几年下来,啥都没有收获;有的人选择在图书馆的学习中度过,几年下来,已经变得知识渊博;有的人选择在社团活动中度过,几年下来,已经变得胜友如云。尽管这些选择都是自己选择的道路,但我们难道不应该看看几千年前先贤们的正确答案吗?

结语

每一次的诵读都是和古人思想的碰撞,每一次都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是《论语》诵读第一周,感悟之旅才刚刚启程,让我们一起扬起远航的风帆,接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懈将其发扬光大。


孔子的教育思想

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光辉永远不会熄灭。《论语》作为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员工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下来,《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并不为过。其核心内容是“仁”,而“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这一点在教育上体现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孔子的办学方针与殷、周统治阶级主要为贵族阶级办学的方针大不相同,孔子所收的弟子知名的除了孟懿子、南宫敬叔来自贵族家庭外,绝大部分来自贫贱人家及少数所谓“自由民”。他招收员工的手续很简单,只需要携带一束肉干象征性的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就可以了。孔子弟子号称三千,是指孔子一生中教授员工的总数,这些员工大多出身寒微,这样做的目的,让贫贱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学习文化知识,六艺技艺,将来为官从政,实行他的“仁”道政治主张。孔子教学以“文、行、忠、信”来分科,分别对应文化,道德修养,尽己为人,言行一致。孔子对当时员工的教学内容于今天来看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孔子的教育案例仍然那样经典,孔子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仍然那么可亲可敬。尤其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专业化教师,他身上特有的教师专业精神仍然那么感人,有助于鼓舞当代教师担当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感悟平凡朴素教育生活的快乐与诗意。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切优秀品质的源头,如果不好学,一个人即使追求优秀的品质,其品质也会流于种种弊病。生而知之者是最有天分的人,是孔子虚拟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孔子是生而知之者,孔子诚惶诚恐地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即使是孔子,也并不能做到生来便知晓万物,任何人都要在学习型生活方式中强化自身对社会和人生追本溯源的探索兴趣。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明白,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存在着神圣的事物,产生对生命和精神的源头的敬畏意识,发现道德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感悟到天地生生不息的意志,过着精神有所安顿,行知有所依循的坚定自信的生活。学习无疑是对心灵的满足,通过学习,我们会使心灵世界变得充实,由内而外焕发自信,即使物质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也依然怡然自得。就学习而言,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强调的是求知与实践相结合,会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满足。显然,学习的本意是培养行动力,是学而行之,只有求知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行动力,才能使我们不断适应生活,提高工作水平,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来看,学习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阅读有助于教育和学习

在《论语》中,孔子要求弟子读《诗经》,并多次谈到阅读的好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那个时代,图书少,可读之书屈指可数,他鼓励

弟子读书,实际就是鼓励弟子热爱阅读。他总结出阅读的四大功能,“兴”,即阅读有助于激发情感和意志;“观”,即阅读有助于提升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群”,即阅读有助于融入群体生活;“怨”,即阅读,有助于抒发愤怒不平,保持心理健康。人生学海无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是延伸自己的视角,对自然,社会,教育领域中的现象有更立体的把握,从而减少疏离感,使自己成为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就学习而言,阅读可以了解他人生活的各个侧面,从而具有与他人对话的资本,通过阅读可以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观念,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与智慧,能够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总之,阅读令人进步。

结语

孔子的“仁学”体现了他“仁以为己任”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与重道义轻私利的价值观念。它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我们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闪耀着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光辉。《论语》的闪光点不止教育与学习,希望我们继续探索,让这颗璀璨的文化珠宝更加明亮。

上一条: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六期学习成果汇报--“治国者的君子之德”、“心怀孝敬 发诸言行” 下一条:Kaiyun体育下载在线官网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四期学习成果汇报——“正心诚意方得仁”、“《论语》中的‘仁’与‘礼’”、“以经典绘青春底色”

关闭